4月14日,安徽13岁男孩大逆不道,不服管教,竟然用板凳把亲妈的鼻子砸断,亲妈直接报警让把他送去少管所。
“一板凳砸过来,我这鼻骨都骨折了,都断了,不服管教,对父母一点礼貌都没有,今天我要求必须把他带走,送到少管所里边去。”南女士气急败坏地说道。
南女士在教导13岁儿子的时候,母子两个人发生了争吵,儿子抄起板凳砸出去,将母亲的鼻子砸伤,母亲一气之下报了警,请求将儿子送去教育。经过民警教育后,少年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被警方送回了家里。母子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针锋相对的事情?
1、子不教父之过,孩子反应激烈,说明家长是语言暴力实施者,引起孩子的不舒服和抗拒,有一种父母,对于孩子从来都是吼叫着,没有细声细语,没有和颜悦色,只能在孩子出现错误或者不听话的时候,和孩子较劲儿。好孩子是教出来的,不是吼叫出来的,更不是刺激谩骂侮辱出来的。
2、孩子从出生就是一张白纸,有些东西是骨子里带来的,更多的是后天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被刻画的,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特征。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父亲这个角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男孩子,更应该多由父亲来教导,父亲更有威严,孩子会受到震慑,对父亲既爱又怕。母亲太柔弱了,大多只会纵容孩子,一旦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便怒火冲天。
3、13岁的孩子,正是到了青春期过渡期,叛逆,张扬,这个时候自己也是矛盾的,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鼓励。当然,对于外界的探索也更加强烈,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不能以暴制暴,要尝试着和孩子做朋友,了解他内心的需求,再告诉他父母的需求。
《刑法》234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这次是把母亲的鼻子砸断,因为未成年,母亲不会责怪,如果不长记性,下次伤了别人,那事情可就大了,要负刑事责任的。沟通是通往成功的桥梁,希望这个孩子能真心悔改,意识到父母养育孩子不容易,要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动手是万万不可的。
曾经意气风发的小宁,现在每天都垂头丧气、长吁短叹。让她判若两人的,竟是家里13岁的儿子。
接送孩子时,听到过太多家长的吐槽:
真是被气死了,我说一句,她小嘴巴巴的,十句等着我。
我刚一张嘴,他就叫我闭嘴。
成天锁着门,不让我进她的屋,也不敢问,说深说浅还得看她的脸色。
想当年,父母说什么是什么,我们不敢不听。你再看现在的孩子,成什么样子?还懂不懂得孝道?
我懒得再和他治气,把自己气坏了,还是自己的事。
大多数的父母是不是经历过,家里有个青春期的孩子,常常闹得你心惊胆战。因为你不知道明天,他又抽什么风。
也打也骂暴怒过,反而把他越推越远。你不搭理他,还挂着他。强忍着怒火,自己压抑得不行,还得上班养家,满腹的委屈无法诉说。
到最后,简直怀疑自己上辈子是不是做了什么孽,派这个熊孩子来惩罚?
严重不自信,甚至接近抑郁的边缘。觉得自己是不是太无能,连个孩子也管不好?为之操碎了心的同时,觉得人生黯淡,生无可恋?
上面说的小宁,自以为是个尽职的妈妈。从小到大,她对儿子很严厉,她的目标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
儿子上小学时,她为他买了各种试卷。孩子做完作业,还得做这些卷子,玩的时间都几乎没有。就算是周末去姥姥家,还得带着试卷。我们问她,孩子不烦啊?
他敢,好孩子就是管出来的,从小就得立规矩。
现在不努力,长大就后悔了,我都是为了他好。
我每天上班下班做家务,还得标着他学习,他学的这些,我又学了一遍,以防给他讲解难题。现在试卷那么多,我还不是给他精挑细选。我为他付出这么多,他只要好好学习就行,这还做不到吗?
看着小宁说得头头是道,好像一副教育孩子很成功的样子。毕竟儿子听话乖巧,她妈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成绩更是稳居班里第一,只要达不到妈妈的要求,小宁就会变本加厉的约束儿子。
有的同事私下说小宁太强势了,这样对孩子不好。可是谁家的孩子有她家的那么听话,成绩那么好呢?
小宁整天大着嗓门,谈论起孩子来一套一套的,仿佛就她会养孩子。
谁知,孩子上了初中,小宁的麻烦事渐渐多了。她说高高大大的儿子开始不听话了,什么事喜欢和她对着干。
成绩也掉得厉害,小宁冲他吼,他也吼,开始撕书,说不上学了。这可把小宁吓坏了,孩子不学习不就完了吗?小宁硬话软话说了一大堆,儿子油盐不进。
小宁说我儿子小时多乖啊,现在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越害怕什么,什么就越来。
小宁的骄傲和脸面在那一瞬间碎了一地,她觉得昔日引以为豪的孩子,就像一个笑话。自己高谈阔论的样子,像一个小丑。
她尝试着和孩子对话,孩子一言不发。孩子提出要养一只小狗,她妥协了。每天孩子放学看着小狗还能高兴一阵,而面对看着父母,好像空气。
她想知道儿子在想什么,他却对她关闭了心门。让她从暴怒到绝望,再到对自己教育方式的否认。
孩子到这一天,并不是偶然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希望小宁能多多地反省,能够早日解开和儿子的心结。
青春期是人一生当中必经的阶段,也被称为叛逆期。
在这期间,很多孩子的叛逆让大人接受不了,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
一、社会大环境的因素。
社会物质水平越好,如果精神层面得不到重视,往往会觉得空虚无聊。
现在每个家庭都过得很好,孩子衣食无忧,什么都唾手可得,养成了部分懒惰和不思进取的孩子。
就是不奋斗不学习,家里依旧可以给自己想要的条件。东西来得太容易,让他们对未来和人生没有什么目标,更是缺少了感恩和上进的心。
大人一旦给他们提出条件,他们就受不了。因为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得到什么锻炼。到了青春期,父母想要约束,已经是晚了。强硬的态度只会招其反感,造成两个对立面。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现在的教育机制也让人望而生畏。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也相信高压之下必能出现高分。可是每个孩子的承受力真的不一样。
想想我们小时,父母不太管我们,全靠自己。虽然成绩可能不太理想,但至少学生时代是快乐的,心理是健康的。
可现在,上学就意味着竞争和考试。好像千万条路,只有一条通向罗马。不学习没出路,不好好学习,你就捡破烂,卖菜、去工厂。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住豪宅买好车,……
家长是焦虑的,所以她传递的信号也是绷紧的。青春期的孩子他十多岁,依然是个孩子呀。每天上课回家作业,还往返穿梭于各种补习班。
他们想玩一下,被我们谈虎色变的拒绝了。生活只剩下学习,还有什么意思?想我初中,还能和同学骑车逛书店,下河捉泥鳅,春天摘槐花摊蛋饼,秋天挖红薯烤芋头。摘树叶做标本,雨后找蝉蜕,下雪打雪仗,……
从来,压死骆驼的稻草都是最后一根。可是它的身上早已堆满了超于它负荷的很多很多,它已经尽力很久了。
二、网络的原因。
被家长所痛恨的,网游算一个。孩子本身学习压力大,一旦接触到游戏,就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制力差,抵抗诱惑的能力低,很容易就偏离正常的轨道。
有的孩子说,全班很多同学下课就聊打游戏,周末更是组队打。自己没接触过,感觉像个傻子,结果一接触就不能自拔了。
长期接触网络,就会形成依赖。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影响,对网络之外的东西形成排斥的心理。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放飞自我,只能浑浑噩噩,没有一点担当和责任。当家长意识到了,已是无力。
三、家庭教育方式的问题。
其实,当孩子孕育在母体内,已经是独立的个体了,但很多的父母却并不这么认为。
当孩子小时,在父母的权威下,他不敢不从。等到他慢慢长起来了,他想做回那个独一无二的他,如果父母还想着用压制令其服从时,往往会碰一鼻子灰。
有的父母太过强势,她希望把孩子打造成她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样子。孩子在成长,父母的思想还禁锢在当初,肯定是行不通的。
那么,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应该如何对待呢?
一、切忌简单粗暴,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有人把教育孩子的过程,比作牵着一只蜗牛散步。这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极大的耐心和容忍。
现实生活里,我们往往要求孩子合格,可是反观自己,是否合格了呢?为人父母,我们都是第一次,如果我们对孩子做不到完全接纳,遇到任何的问题,都会抓狂和紧张,因为没有经验。
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的情绪很稳定,就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他会更阳光与自信。
如果父母暴躁易怒又强势,喜欢说教与压制,孩子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懦弱或者重蹈父母的旧辙。等到他青春期以后,你给了孩子什么,他可能会连本带利的都还回去。
令你无比沮丧的是,你费尽了心思,却发现养了一个令人无比头疼的孩子。
二、尊重孩子,给他有底线的自由。
为人父母,有的习惯凌驾于孩子之上。父母尊卑的观念特别强,孩子一不听话,就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
孩子在父母的掌控下,没有一点自由。等到孩子长到和父母一般高,甚至比之更高时,他们渴望独立的向往会更强。父母还用老办法来对待孩子,已经行不通了。被压制的太久,孩子想要挣脱束缚的欲望会更强,做法也会更极端,常让父母目瞪口呆。
其实每个孩子自从有了生命开始,就是独立的个体。在他们小时,会依赖和需要我们。等到成熟与长大,会慢慢地远离我们,这是事实。所以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给他引路。尊重这个借我们身边而来,最终却不属于我们的生命。
我们是父母,也是领路人。根据我们走过的路,告诉孩子可为与不可为,自由的底线。不必事无巨细,凡事包办。父母最终把孩子养大,会慢慢退出。如果希望得体的退出,那就尊重他。
你所得到的,终究是你所播种的。从小被尊重和信赖的孩子,他有自己的处事方式,而且有敬畏,有自由的边界。所以,一定不会差。
三、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不论如何,都是自己亲生的,要多多的鼓励。
有种叫法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带着光环,引无数父母为之艳羡。可是别忘了,他们即便再好,和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反而拿自己孩子去和其比较,更窝心。
其实自己的孩子在其他人的眼里,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只是当父母的活得太急了,事事要求完美。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反而拿着放大镜,把缺点和不足无限放大,实在是太贪心!
带着挑剔、怀疑与指责的方式去对待孩子,自己难受,孩子更是窒息。他觉得比不上很好的,却也不差,但是总得不到父母的肯定。长此以往,那些想要变得更好的小火苗,被父母无情地打灭,就会丧失生活的热情与主动。
不论孩子与否,接纳他,会让他的心灵得到慰藉。一个孩子背后有家的温暖,父母坚定而柔和的目光,有爱包围着他。他的心灵才不会荒芜,才没有后顾之忧地去积极的学习生活。
孩子是自己的,但最终不属于自己。父母爱孩子的同时,也要好好地爱自己。对待孩子爱得不那么用力,才不至于在孩子出现任何问题时,歇斯底里,觉得自己太亏得上。
孩子永远亏欠父母的,包括我们自己。我们依赖孩子,孩子却有自己的生活,从来就是这样。为人父母,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地把他们抚养成人,不辜负父子母女一场。
孩子是独立的,他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更不应该为我们的面子、攀比买单。在一个复杂的大环境里,把孩子教育的品行正直,性格阳光,已经不易。至于其他的,真的急不来。
叛逆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产生的原因:一: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二: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三: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
危害: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叛逆.叛逆,往往就使得青少年在家庭生活中与长辈产生矛盾,与家长格格不入。叛逆的青少年,总是听不进长辈家长的教导,而且容易产生高傲,自以为是的心理,并且容易冲动,因此处在叛逆心理下的青少年,在没有帮助指导的情况下最容易对社会产生危害。“叛逆”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老师、父母越恼火,他们越反感,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如徐力杀母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无不说明,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如果你孩子的情况比较严重,建议你把孩子送到专业的教育引导机构,我有个同事的孩子送到了那个叫啥博强的学校,效果不错,你们可以去看看,了解一些知识,或是咨询一下,希望可以帮到你。既然是青春期么、叛逆很正常、这时得孩子很难明白父母的苦心、您可以试着站在他的角度、不要太过唠叨、这时得孩子很厌烦唠叨、去尝试孩子喜欢的东西、音乐、书籍之类的、这样可以与孩子建立共同语言、你和她以朋友的方式相处,从孩子角度看问题,预事不要着急,想办法去处理,不能老和孩子叨唠以免反感。先让让她(他),过一会气消了在教导一两句。但不能太生硬
首先你要知道父母把我们养得这么大已很不容易了,现在是我们回报他们的时侯.凭什么自己会对双亲这样子,吼句是没什么,可是父母的心会很酸的很难过的.我们长大了不,这是一种没涵养的表现,是不讲理的体现。
大吼大叫是不正确的,但是有时候大吼大叫才能让忽视自己的人注意自己
要注意下子。妈妈是不能这样子对待的,因为他毕竟是你的妈妈!~這絕對正常。最主要的理智!我覺得,我們可以時常想起不要對媽媽吼,然后對著媽媽要壓住那股怒火。回房后再一次勸自己要“善待”母親。想想和母親相處的時間不會很長,想想自己的無理,想想母親的付出。多和家长沟通妈妈会理解的
.母亲不是给你吼的是给你一辈子爱的人啊.你要记住一句话: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没人爱调节调节心态,放松心情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