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号,是国际不打小孩日[笑哭]。
后来有机会见到同事的儿子,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活泼外向的孩子,第一次见面远远的就看着他蹦蹦跳跳的,跑起来也是横冲直撞的。来到身边呢就拉着我的手说这说那,还主动提议要一起玩游戏,同事又说起孩子在幼儿园的问题,孩子也是一脸委屈,有时候是跟小朋友比赛跑步不小心撞到了别人,有时候玩游戏碰到了别人,还有很多时候是想跟人家拥抱,结果不小心就把人家推倒了。
所以孩子不清楚身体的界限时,很容易引发他们人际交往时不必要的矛盾。
那么,各位宝爸宝妈知道如何建立起自家宝贝身体的界限吗?下面这些干货你应该知道。
情境示范法最好用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先了解孩子性格上的特点,紧接着家长可以选择扮演孩子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样子,和他在安排座位、游戏互动等场景中,和孩子去产生对话和接触。让孩子知道在不同的场景下怎么去表达我们的喜欢或者不开心,我们该怎么说、怎么做,才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心意还不会伤害到彼此。
随着一个个情景的积累,孩子就能更自如地去应对不同场合里,自己行为的尺度,慢慢就能知道怎么表现是最高情商的。比如见到朋友很开心,可以招招手。想跟小朋友拉拉手或者拥抱可以先询问对方。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游戏让孩子感知、熟悉自己的身体力量,比如掰手腕、金鸡独立,掰手腕的游戏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力量水平,金鸡独立可以教给孩子控制力量。同时爸爸妈妈还要注意去引导孩子在跟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时候也要注意控制自己的力量哦。
除了做到不侵犯其他孩子的身体边界,我们教会自家宝贝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边界也很重要。
我不伤人,人不伤我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果想要友善地进行下去,我们就要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我不能伤害别人,别人也不能伤害我自己”。
对于自己来说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好的方式去保护自己,捍卫自己的尊严。
这套自我保护的方法,需要家长们预先教给孩子基本的技能,掌握了技能和方法,孩子才能真正在实战里实现自我保护的目标。
比方说小女孩被人揪辫子、起外号了,我们可以帮孩子去报个跆拳道,或者让她学会如何和有话语权的人求救,甚至要教会孩子如何呵斥、制止别人的侵犯。
这种对于自己的权益的保护,是一种很适中的表态。
有的人特别小人,有的人特别君子。老是欺负老好人,老好人也不会说什么,侵犯的人每次都会去继续欺负。而小人可能是一个个刺头,欺负刺头我们自己也很容易碰壁。
所以我们要让自家宝贝在保持一定开放的状态下,去明白自己不该做绝对的小人,也不该想着做老好人。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不卑不亢、彼此尊重的基本原则。
欺负别人一样不可取!
孩子们在知道自己不该被侵犯之后,我们也该意识到孩子也没有权利去欺负别人。
所以在家庭情景剧表演中,我们就可以设定不同的特殊的身份,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意见,看看他们会不会同意别人提出的看法,能不能在好商好量地解决彼此的争端。
保护自己的身体边界
除此之外,一定要注意教给孩子小背心小裤衩盖住的地方是绝对的禁区,谁都不准碰。
玩游戏的时候,我们或许会打打闹闹,但是平常交流过程中,也有不能随便触碰的地方。
比如说胸脯、屁股甚至是小脑袋,一旦被冒犯,孩子们一定要懂得及时制止,他们都有喊“停”的权利。
对于这方面的培养,家长们光靠一句句去教“要好好相处”“不要打架”是很难产生效果的。不如在一次次游戏中,家长去当一次“坏人”,去假装冒犯一下孩子,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的一些部位,这样建立的记忆会更清晰、更持久。
保护自己身体的边界,是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该学会的基本原则之一。而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就是孩子这门课最好的老师。尽早用游戏互动、情境再现的方式去教会孩子,他们就能更早把握人与人之间身体的边界,获得更高情商、更能保护自己的社交体验!
展开全部
当宝宝打人以后,家长对宝宝的“暴力行为”不可以视而不见,家长要很严肃的告诉宝宝,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千万不要向着宝宝微笑,或表扬他,以免误导宝宝。等宝宝的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其次不要体罚宝宝。当宝宝打人时,家长千万不能用打的方式来惩罚宝宝,因为宝宝的模仿能力是很强,很多的行为习惯都是模仿大人。如果家长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教育宝宝,不仅不能够改善宝宝的问题,反而有可能加强宝宝的这个行为。家长可以用冷淡,伤心,愤怒等表情来影响宝宝。也不要让宝宝看有暴力行为镜头的电影或电视。家长也可以注意利用故事、儿歌及其他形式向宝宝灌输道理行为标准。使宝宝慢慢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宝宝打人的毛病通过教育一时还难以改正,还可以采取短时间地剥夺其游戏权利或将好吃的食品、好玩的玩具暂时没收的方法,使宝宝认识到打人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不好的,大家不喜欢,只有不打人了,小朋友们才乐意和他玩,以帮助他改正缺点。展开全部
让孩子不打人应该还好说跟他说这不对就成了就是这孩子挨了打得我总觉得我家孩子要是挨打我一定心疼但是你说让他受着我也不愿意要我我就会跟他说不能自己吃亏先打回去再说但是这么教育孩子好像也不对但是我想不出我家孩子挨了打我还能不叫他打人家顶多我要是在就拉开他们也就算了跟小朋友发生冲突时,首先要先跑来,离打人的小朋友远些,不要吃亏,然后大声的呵斥他,引起家长或者老师的注意。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展开全部
跟小朋友发生冲突时,首先要先跑来,离打人的小朋友远些,不要吃亏,然后大声的呵斥他,引起家长或者老师的注意。
孩子“打人”的一些原因:
一、不善言辞,表达不当。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和其他同伴玩耍时,常把摸摸别人、碰碰别人,误认为“打人”。也常有孩子来说:“老师,他打我。”对此情况,我们也会先了解事情的原因,大都是不小心碰到而已。
二、遇到挫折,不知如何处置。小班幼儿很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当孩子遇到挫折或争抢玩具时,常以打人表示其不满的情绪。而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们就会先制止其攻击性的行为,让孩子了解对错,寻找其他解决争抢的办法。
三、要对方服从。宝宝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在小班幼儿身上十分突出。小班的孩子与玩伴之间的游戏规则,常是“我懂我的玩法,不懂你的规则。想跟我玩,就要听我的。”双方一旦意见相左,就大打出手了。
四、习惯性打人。每个孩子家庭教养的方式不一,有些家长对孩子比较骄纵,平时给孩子观看一些攻击性的动画片,如奥特曼等,孩子模仿能力又强,常常把自己当成奥特曼,因此,一些攻击性的行为就产生了。还有的家长在发现孩子有打人的情况也不制止,甚至觉得孩子胆子大,以后不会吃亏。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孩子遇到争执时习惯性的去打人。
针对以上幼儿打人的原因,我想只要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
,对孩子打人的行为去正确分析,不盲目批评指责,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更健康地成长。三岁小朋友讲道理作用有限,他打人就打疼他,告诉他不可以,让他知道打人会疼。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