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叛逆期教育学校班主任让我把儿子带回家冷静冷静,暂时不用去上课了,委婉的提醒我再不好好管管就只能退学处理了。或者可以试试把叛逆孩子送全封闭学校,有很多可以改变叛逆孩子的学校。回到家问了保姆才发现,儿子在家从来不学习,天天玩手机游戏,经常熬夜通宵,并且经常带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回家,我看着孩子他爸不知道拿儿子怎么办才好。
青少年教育学校:留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状态方面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从小就远离父母,大部分是在祖父母辈的监护和养育,甚至是由家属照看,缺少良好的亲情教育,缺乏监管,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终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长期分离父母与子女、监护不力,青少年教育学校总结了留守青少年普遍存在五大突出问题:
(1)生活问题。一些留守青少年营养严重缺乏,他们的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2)教育问题。种地、家务劳动增加、学业成绩下降,厌学逃学。
(3)精神问题。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是由于缺乏情感和心理关怀而产生的。
(4)道义问题。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缺少道德的约束,留守青少年违法违纪现象呈上升趋势。
(5)安保问题。有些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而常被同学邻居欺负。农村留守青少年一般心理阳光而多,珍爱生活懂得自律,但也有一些孩子的消极心理问题十分堪忧,个性特点要么内向孤僻,不与人交往;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过分淘气。很多留守青少年还出现了与异性朋友亲密交往的早熟现象。此外从家中偷取较大面额的钱去买零食,玩游戏等现象也比较突出。
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性格孤僻。由于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与父母长期分离,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缺少情感依赖,产生强烈的孤独感。长时间沉默不语、焦虑、紧张,很容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
(2)缺乏自我控制。农村留守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失控、冲动,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视心理,严重时还会有暴力倾向。
(3)不良的学习心理。她们大多事业有成,再加上没人指导自己的学习,往往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学习成绩自然就不好,容易造成逃课、不学等现象。
(4)不良的人际关系。个性孤僻,缺乏社交,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她们不愿意和同学们玩,喜欢独自一人。
本文详细分析了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对待农村留守青少年方面,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要引起重视,不要带有色眼光,更不要区别对待,尤其是不要给他们贴上标签,不要把留守青少年这个群体隔离开来,以免将一些小问题放大化,甚至发展成一个群体性问题,从而给他们带来一些无法挽回的心理上的伤害。
山西临汾叛逆期教育学校
对初中生厌学心理如何疏导?听听孩子管教学校心理老师的说法:
厌学心理。其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丧失自信心、学习欲望低,重者甚至丧失学习兴趣,把学习当作苦活。课堂懒得打开课本,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盼望早日毕业以求解脱,更严重的人根本不学习,终日浑浑噩噩,对老师缺乏感情,有些学生最后失去了学业。
初中学生的厌学心理如何疏导?
1、教师和家长首先要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帮助他们,不要盲目地责备他们,否则只会使问题复杂化。
2、仔细分析孩子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源,找出是环境因素还是孩子自身心理素质原因造成的问题,积极创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3、学校方面,要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和挖掘中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不能只注重学习成绩论,要多表扬有才能的学生,多鼓励孩子多方面发展。
4、家长对子女的殷切期望是望子成龙,但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正视孩子的发展潜能,不能给孩子太大压力,诸如考什么成绩、要进某所重点中学等,宜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
5、作为一名学生,还应该学会客观分析自己的情况,凡事用功就好,不要和别的同学攀比,做得更好,每一天都能看到自己进步是件好事。
6、此外,初中阶段的中学生有更多的性格问题,如冲动的暴躁、自卑、多愁善感等,学校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反叛,进入相关专题讲座,努力帮助他们疏导心理问题。这里有帮助初中学生有效疏导心理压力的方法。
中学生厌学时,父母应引导孩子放手,接受这些问题,让孩子能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估,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接触软弱,找到希望和动力,进而重建自信。沉溺在沉闷中。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如孩子是由于成绩差而产生厌学现象,可给孩子报个辅导机构,或帮孩子做一对一辅导,这样可有效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为孩子提前做好升学计划,有许多升学计划可选择,可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计划出最有利的升学计划,提早计划,孩子在升学时就会更容易达到升学目标。
如何预防初中生产生厌学情绪,孩子管教学校八个方法最有效:
①、调整学校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
②、校规调整。应注重培养中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良好的作息习惯。
③、调整学校情感生活。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体验校园生活的温馨与乐趣,防止自卑、恐惧、退缩、抑郁等不良情绪。
④、调整校际关系。老师应该以身作则,给学生必要的交友指导。
⑤、调整学校课余活动。重点培养中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⑥、适应学校集体生活。重点培养中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和集体荣誉感。
⑦、养成学习习惯。训练学生在课后养成复习、预习,整理书包等习惯还是很有必要的。
⑧、调整生活方式。入校后,对原有的生活作息进行调整,但应及时形成好的生活作息,使第二天有充足的精力进行学习。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