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有没有“偷窃”的概念?孩子“偷窃”行为的心理是什么?
孩子没有“偷”的概念。他们也常常搞不清楚“你的”,“我的”,“他的”。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在二到七岁之间,是一个"自我中心"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总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围绕着他,所以他很难接受其他人的意见。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是不懂"偷"字的。他想要的,他喜欢的,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当他想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拿走。
如果成年人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拿走了别人的东西,或者在合适的时间里没有教育过他,那么,他就会把“偷”的行为延续下去;如果他没有边界意识,长大后就容易养成偷的习惯。
难怪人们说,人类是一种"自私"的生物,他们总是把世界定义成“主观”。一个"小偷"字,根本不足以形容一个"哲学"的孩子,他需要一个成年人来理解。
三到六岁的小孩子还没有"偷"的观念,他们的心理发育程度比较差,经常会认为"我想要就把它变成自己的",而不会想着把它收回来。甚至在这个时候,很多孩子已经上了幼儿园,但是老师们却告诉他们,不要把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带回家。
孩子“偷窃”行为的心理是什么?
第一“偷窃”也许表达的是独立的需要。
孩子无意识地觉得,他不需要父母的同意,他有能力解决。当然,孩子也知道这个行为是错误的,替代的惩罚就是内心的不安和焦虑,害怕被父母发现,被称为“坏孩子”。
我们成年后会发现“内疚”其实是一种惩罚,但也是我们内心美好的东西。我们的道德感,会让我们在作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时,出现这样一个不太舒服的情感体验。
这个体验过程,反而成为净化心灵的过滤器。这就如同心理学上所提到的冲突,在做与不做,做完有内疚感时,这个人其实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第二,“偷窃”也许表达的是期望与父母情感链接的需要。
孩子如果在情感上常常被父母忽略,孩子就希望通过这样破坏性的行为引起家长的注意。意识上他当然希望父母不要发现他这个错误的行为,但是潜意识却非常希望父母发现他这个秘密。
一次没有被父母发现,他再重复一次,屡次得手,他内心的焦虑也在逐渐增强,直到终有一天被父母发现。这个时候,他才会长舒一口气,这个计谋终于得逞了,父母终于看到了他的存在。
我们会发现,在家庭关系中有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家庭出现问题,总是在最敏感、最脆弱的孩子身上表现出来。
比如说父母关系不融洽或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要么在学校调皮捣蛋,要么成绩下滑,要么出现身体疾病,而处于战火中的父母就不得不放下各自的武器,一起去关心这个出现问题的孩子,这样夫妻之间的矛盾,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暂时的化解。
又比如,如果有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做了什么,那么他的老师一定会告诉他的家长,如果他偷了一次东西,他的父母就会回来帮他解决,他就可以和他的父母见面了,他希望他的父母能够照顾他。
孩子的另类行为实际上是对父母的一种召唤,是对父母的一种警示。
对孩子“偷窃”的应对措施。
“偷窃”并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家长的担忧,这会腐蚀孩子的纯真,使他们走上与你期望的完全相反的道路。我们要是能查出“偷窃”的奥秘,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解药。
①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不能对其进行过度的管制。
就好像小时候,他需要的东西,在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可一旦拥有了,就再也无法掌控,他对这些东西很慷慨,明知无用,也会忍不住要,这就是所谓的“病根”。
②让孩子自己使用自己的零花钱。
和孩子们制定规则,让他们自己决定要买什么。勇敢的家长们可以让“小鬼当家”,把家里的一切开支都交给孩子,把开支都记下来,其他的就交给孩子自己了。孩子们认为他们是他们的,他们拥有了控制他们的钱,他们在他们的家庭中拥有了话语权,他们的需求就得到了尊重。
③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注意力。
小孩子最害怕被人忽略,被人看不起。不让父母看见自己的小孩,父母就不会觉得不开心,也没有心情跟他们分享。
搜索标签: